展览简介
陈振濂书法作品展
【您是第
位参观者】 当前位置:首页 > 展厅 >
陈振濂,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56年2月26日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现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浙江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亚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展览前言
陈振濂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型的艺术家。他所研究的领域较为宽泛,书法、篆刻、中国画、日本书法绘画,以及与之相关的诗学、词学也颇有研究。他的理论与他的书法作品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达到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宋人张若虚提出了“气韵本乎游心”之说,这一观点在陈振镰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巧妙的宣扬。他的笔墨技巧运用得相当娴熟,尤其是对笔法中的提、按、顿、挫等要旨驾驭得极其巧妙。在他的行书,草书作品中,字体线条的连贯、叠加、推移,线形的收放转折,线质的飘逸、绵密,都被陈振濂精心地加以整合,渲染得姿致绰约,神采奕奕。而他的隶书作品,不仅有隶书的笔法,还融进了篆书以及汉代简牍的章法与特征,使得原本敦厚的隶书增加了几分轻松诙谐的气息,品读起来更加的灵动有致。
陈振濂近些期的书法作品,风格趋向厚重质朴,这是他在探寻路上的又一次革新。这种转换使他的创作趋于雄浑,走向博大。台湾书道学会理事长杜忠洪对陈振濂的评价,“他的学术力量与艺术成就固然不凡,但他不卑不亢的学者风范、人格力量的沉潜与笃实及其他艺术之间的完美融洽,特别是他对宏观的把握和缜密的思辨表现,具有高瞻远瞩的超前关怀,更是当前国内文化艺术界所共同需要的。”
陈振濂的书法,好似就是毛笔在纸上的舞蹈,他用笔时的跳跃灵动令人痴迷。而他那一手随心所欲、潇洒飘逸的行草书也非常著名,并被称为“陈家样”。
现如今,语言不断推陈出新,陈振濂却坚守着文言文的最后一块阵地,他始终将这视为一个书法家的责任。“当年王羲之写《兰亭序》,记录的也是自己的所感所想。”陈振濂一直倡导着把古典传统找回来。
作品欣赏
学者评价
他一边搞理论研究,一边进行书法创作,这两者就像好朋友一样,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慢慢地就形成了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黄金亮(《中国书画导报》总编辑)
陈振濂虽出自沙孟海门下,但其创作却丝毫没有受到沙孟海碑风的影响,而是一派帖学宗趣。其书不取“力”“势”,而求“趣”“韵”,是典型的文人化书风。
——池的(湖北省孝南作协主席)
陈振濂书法法如黄、米,尤得米芾跳宕侧利之旨,字构结撰则隐得蒲华遗格,其慧智过人处,在于将蒲华不无厚滋拙钝的碑学笔致转换为润劲灵动的帖学笔法。
——阳春(张家界旅游诗歌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