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黄惇
人物介绍:黄惇(号风斋)一九四七年三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学刊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社会学术兼职: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艺术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西泠印社理事、沧浪书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南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与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多年来出版或发表学术专著、论文400馀万字,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艺术史、中国书法史论、中国篆刻艺术史论,并擅长书法篆刻艺术。曾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学讨论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评委。并著有《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中国书法全集——金农、郑燮卷》、《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頫卷》、《董其昌书论注》、《书法篆刻》(十一五国家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篆刻教程》、《清理与超越——书法课堂讲录》等。 2001年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二十一卷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1年论文《当代中国书坛格局的形成与由来》获“中国文联2001年度文艺评论”一等奖。并在《新华文摘》上转载。 2002年《中国古代印论史》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2003年《中国书法史-元明卷》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2012年《中国印论类编》获“江苏省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2年获“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集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书法史论研究及篆刻与一身的黄惇先生,是当代中国书坛领军人物,也是圈内公认的学者型书法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书坛大多数中青年书法家,还心仪碑学的乱头粗服,对帖学心存偏见之时,黄惇亮相于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上的手札作品,以其不凡的功力,潇洒的神韵,引动书坛,首开手札风之先河。
气若幽兰
说到自己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黄惇说,兴趣和氛围是最大的因素。黄惇说:“儿童时期,看到先辈作画,写书法,甚至是马路旁的图章店,都会多流连几眼,他们的刀具是什么样子的,引起浓厚的兴趣。我小时候字写的不好,老母亲到了我五、六十岁的时候,找出我二、三年级的成绩单,上面的写字课成积很多都是两分,过去写字课都是用毛笔写字,当时是5分制,两分就是不及格。但以后我却对绘画书法篆刻都产生浓厚兴趣,我写的楷书被语文老师发给其他同学当帖临,高二时的就参加江苏省篆刻展。这其中,有很多启迪你走上这条道路的人。”
黄惇生于江苏太仓,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书香世家,家学的渊源,幼时的耳濡目染,使他对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祖父黄胜白是中西贯通的学者,并诗文书画兼长。他给予黄惇最大的人生财富是两句话:“打破沙锅问到底。”“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唯独立难索难求”。祖父的治学态度深刻影响了黄惇的一生。黄惇说:祖父他对我的哪怕点滴爱护,比如说,买一盒印泥给你,找一支旧毛笔给你,这都会引起你浓厚兴趣的发展。所以走上这条路,跟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奔着自己这个兴趣努力、奋斗,或者说勤奋有很大关联。黄惇的人生经历丰富曲折。他做过小学教师,进过五七干校,也干过钳工和文化馆美术干部。品尝了生活的百般滋味,领略过人生的起伏转承,生活磨砺了他坚持不懈的韧劲和恒心,这个过程既是人生成长的过程,也是对书法的认识过程。而剖析起自己在不同阶段的书法艺术,黄惇的态度坦率而犀利。是谁让他看清了自己?是谁让他看到未来?不是谁,不是一个人,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传统精髓,让他看到了源头和希望。“学到寻源自不疑。”
1982年,黄惇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陈大羽教授攻读硕士学位,这,是他一生中的最重要一章,在恩师的指导下,他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而凝聚于老先生身上的不屈名利,甘于寂寞,全身心沉浸于墨香中的儒雅之气质,更是在黄惇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烙印。他深有感触地说:老师非常重要,老师对一个人成长过程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也很幸运,我遇到很多好老师,再加上我以后读了研究生,师从大家都很熟悉的著名的书画家陈大羽先生,应该讲对艺术的认识,对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真是三生有幸。
唐 李群玉《静夜相思》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传承特点十分明显。黄惇学书法的过程中,受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米芾、董其昌和王铎的影响较大。他认为要解决书法的用笔问题,必须要临摹古代的经典作品,要想学好书法,就必须先学好前人如何运笔,而临帖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黄惇说:“有人讲中国画的灵魂是笔墨,也就是说,无笔无墨不成中国画。这是中国艺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绘画艺术能象国画那样精微到笔墨,思想、情感、意境都能通过它来表现。中国书法也一样,没有笔法就没有中国书法。没有笔法,只能称为‘字’,而不能谓之‘书法’——因为它无法上升到艺术层面。所以我后来提出了‘笔法核心论’。我为什么要提出‘笔法核心论’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仅要面对碑派书法观念的影响,还要面对八十年代以后受西洋冲击而出现的‘现代书法’,现代派的艺术家当然也有高手,也有搞得好的,但许多所谓的‘现代书法’(包括日本)完全抛弃笔法。我个人认为实在是一种倒退,而不是现代,书法几千年抽象出来的那一点点高级的东西,怎么一现代就把它扔掉了呢?技不如人,还要说自己技高一筹,说技高一筹就真的高了吗?哪有那么好的事?!”
唐 杜牧《赤壁》
书法家的功力,是可以用心触摸的。观黄惇的书法,不只是去欣赏,更重要的是品味。他的书法作品,给人一种闲适清雅的意境,又不失书家厚重的文化底蕴。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气韵,又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具有惟实的学术品质、惟美的艺术风格。而这一切与他对传统的“正宗”意义的承传态度,溯源辩流的承传方法,以及对表现语言——笔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黄惇倡言的“笔法核心论”的同时,精研帖法,影响和带动一批人重振帖学而力劈新途。而“笔法核心论”的提出,是对矫治当下书风迷离,雅俗莫辩,弊端杂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开启了当代书坛对晋唐帖学一系笔法的重新关注和研究。时至今日,帖派书法创作在中国书坛已演成一大阵营。
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
在黄惇的书作中,亦今亦古的艺术风格自然呈现出不难读懂的历史感和当代特征。历史感表现为他对帖派书法精华从意蕴到形式的深入体会和把握;当代性则表现为他的个性特征,从中透露出资质、才情、学养、心路历程的诸多信息。在风格上,他的书法创作追求文气、书卷气和自然美。他喜欢优雅的东西,粗、精、收、放都可能达到优雅,雅而不俗。他强调个性,也强调个性的雅化。细辩其书,流落自然的笔致溢出雅正清逸的气息,这是心性、境界、学养、才情的共生体,从中可以解读出属于书法家生命形态的更多东西。书能雅正,体现为高远文化作用于书的风神、气格具有的深邃、高洁的意境。矫饰做作与“清”无缘,驽钝僵滞与“清”无缘,轻浮狂躁与“清”无缘,昏浊狐媚与“清”无缘。这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和古老的审美标准,但它又是一个不忽视的人生课题和最富现代意义的艺术命题。
雅正清逸的艺术取向,也反映在黄惇的篆刻创作中。论黄惇在篆刻领域的建树,以明清青花瓷押韵印是他印风独树的重要特征。明清青花瓷押多见于碗底,其自由的形式、鲜活得性灵、书写的特点被黄惇独具慧眼的发现,并借助于他对于篆刻艺朮语言表现的深入体悟及把握,更得力于拔俗化雅的再造手段,使得青花押瓷的基本元素,成为他拓展印风的新领域,对当代印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长借白云”(图1)一印章中,黄惇大胆采用借笔并边的手法,如木匠榫卯恰到好处,分朱步白,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而在“未央室少孺”(图2)一印章中,透过一根根古雅清幽的笔画,可以看到他借鉴青花瓷家的趣味,表现出书写的笔意之美,也显示出他化俗为雅的艺术功底。
|
![]() |
1、长借白云(1.8cm×1.8cm) | 2、未央室少孺(2.8cm×2.8cm) |
黄惇,一位广受赞誉的一代书法大家,世人赞誉他的桂冠众多。他博学多识,“诲人不倦”。黄惇从事教育多年,他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一代书法爱好者。他不仅对后生晚辈关怀备至,即便是陌生的书法爱好者上门求教,且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贫富,他都是一视同仁,热情接待,耐心讲解示范,不厌其烦,传授书法知识和书写技法,绝不吝啬。他自己也乐在其中,乐此不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黄惇培养的众多学生中,有很多已成名家,更有获得过国内国际大奖。他以人格魅力引领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而生活中的黄惇先生率真,幽默、风趣,虽然名气很大却没有一点名家架子,有时像老顽童。他,既有艺术家儒雅洒脱的气质,又有严谨缜密的学者风度。
三千碗底大户(4cm×4cm)
在黄惇的时间分配表里,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时间,他是在教学著书。余下的时间才是进行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创作。作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史、书法史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他育人有方,出类拔萃者众;作为书法创作的中坚,新时期帖派书风的倡导者,当代中国帖派创作的代表性书家,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令人瞩目;作为篆刻创作的名手,在承继文人印风的传统中,他拔俗化雅、力开新途,功不可没;作为书法篆刻史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其代表性学术成果如《中国书法史 -- 元明卷》、《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以及他关于赵孟頫、董其昌、金农等人的个案研究,无不显示出丰厚的学养和严谨的学术风范。特别是其关于印学印史的研究,弥补了该学术领域的研究空白,如1994年出版《中国古代印论史》,曾在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以一己之力而兼多能,且成就者众——黄惇令当代中国书坛所敬慕。2012年,他获得了中国书法兰亭奖 –艺术奖的首名,这是中国书协首次颁发的书法艺术综合奖。获奖后他即兴赋诗一首,其中两句为:“一笑人生如过客,浮云经眼视平常”。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至臻至美的境界,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认识,也是人生真实写照。不管你一生中有多么伟大,辉煌;不管你一生中有多么受人专注,最后还是归于平淡,回到作为普通人生活的原汁原味。黄惇喜欢这种平淡,他把这句话奉为终身艺术目标和追求。(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