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析
您当前位置:主页 > 精品赏析 > 正文
写于赵恩书法展面世之前
发布时间:2015-09-03 作者:刘洪彪


  11年前,我数次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届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讲课,始与该班学员赵恩相识。
 
  前年,我担任“农行杯”全国首届电视书法大赛决赛评委,亲眼目睹赵恩迈坎过关,脱颖而出,荣获楷书成人组第一名。
 
  几乎在相同时段,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给我传来名家工作室报名资料,在我的草书高研班报名名单中,竟有以楷书见长的赵恩的名字。对这样一位已有主攻方向、又有突出成绩的较为成熟的书家,仍有转学草书的意愿和决心,我格外赞赏,便毫不犹豫地圈定了他。于是,仅比我小一岁的赵恩成为草书高研班2013级九名学员之一。
 
  2013年底至2015年初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先后在哈尔滨、深圳、赤壁、北海、平顶山、大同、商丘等地对高研班九名学员进行了七次面授。累计近20天的相伴游历、相与切磋,我对赵恩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赵恩想在60岁上办一次个人作品展览,我很欣慰,也很支持;他想为展览设一个主题、立一个名目,我揣摩了很久,赠予他“品魏·品位”四个字;他让我题写“赵恩书法展”展名,我写了一遍,寄丢了,又写了一遍;他要编印一本作品集,想要我写几句话,便有了这篇《品魏·品位》。
 
  “品魏”是以“品位”的谐音自造的一个词,“品位”则是以“品味”的谐音借用的一个词。
 
  赵恩既不像老知识分子那样,有丰厚的国学功底,有扎实的笔墨基础;又不像“70后”“80后”的年轻书家,占尽了书法迅猛发展期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学习优势。他28岁从部队转业后才开始临帖习字;年近五十才走出武义,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书法高研班;紧接着又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导师工作室深造;58岁的“高龄”仍然有志进入草书。赵恩涉猎过书法诸体,但无论以何种书体创作,总有魏碑的意态风神,似乎都带着魏碑的基因。他确实学魏楷心领神会,写魏楷得心应手,凭魏楷屡获殊荣。他的荣耀与光环,恐怕多是魏楷的赐予。
 
  “南帖北碑”之说书者皆知,然而,赵恩生长在帖学盛行的南方浙江武义,却对魏碑情有独钟。我想,这或许与他的军旅生涯、下岗经历和体育情结有关,更与他忠厚朴实、坚毅刚强的性格有关。客观地说,魏楷是少数民族写汉字的产物,一如偏远山民讲普通话、外国人说汉语,并不那么利索和标准,故魏楷与晋代楷书、唐代楷书有着明显差异。魏楷又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遗迹,与士大夫们风流蕴藉的高雅书风有区别。另外,今人学习魏楷的范本,绝大多数是石碑、墓志铭、摩崖石刻和造像记的拓片,都是刀与石硬碰硬加上长久风剥雨蚀后残存的尖锐、强硬、斑驳、模糊的印痕。所以,今人用毛笔在纸上作软对软的魏楷书写,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
 
  时人写魏碑,除了极个别人写出了感染力、写出了影响力,大成就者为数寥寥。在这种情势下,我愈发觉得赵恩的难得和重要!他对魏碑博涉约取、遍览兼融,将众碑之法予以变通、整合,化为己有;他理清了刀与石、笔与纸的软硬关系,并没有像多数人写魏碑那样,用毛笔在纸上强做刀刻斧凿的效果;他没有辜负江南水土的养育之功,将灵逸之气注入沉雄厚朴的魏碑之中;他用隶书的舒张、行书的轻盈、楷书的紧致、草书的简约杂糅至魏楷创作之中,初步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获取了有目共睹的佳绩。
 
  赵恩像品茶、品酒一般去“品魏”,品味出了“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别有观碑法”,辟出了一条以笔代刀、以纸代石的古代魏碑的现代书写新路。虽然还不那么完善,不那么成熟,还要谨防轻松过而轻率、流利过而流滑、粗犷过而粗糙的趋势,还有充实、改善和提升的空间,但我仍为他对魏碑心仪手追的研习和移花接木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而由衷赞赏。
 
  “品位”的本义,是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百分数越大,品位越高。后来品位一词引申到了评判一切人与事的层次和等级。当代书坛,学书者大抵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不临帖,下笔无由,任笔涂抹,写自由体;二是浅临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浮皮潦草;三是死临帖,照猫画虎,机械描摹,呆板僵化;四是活临帖,手摹心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显而易见,此四类人的书法品位,前者可谓无品位,中间二者可谓低品位,而后者则可谓高品位。赵恩书法活学活用的结果,视为高品位是有依据的。我之所以赠与他“品位”,既是对他现有水准的评判和肯定,也是对他进入草书后向更高品位攀升的期许和坚信。

美术新闻

更多»

在线访谈

更多»

综合展厅

更多»